Sunday, July 30, 2006

寫作班的思考

快還是慢?
文學創作課上要求同學們列舉生活中哪些部份可作為寫作題材的來源。
白日夢、造夢、別人的網誌、觀看風景、與人聊天……同學們自然地提到電視,電視以外我更提議看電影。
「電影很多時候比電視適合,為什麼呢?」
「快。」前排醒目的男同學搶答。
同學的推論很有邏輯,也符合事事講效率的本土文化。不計價錢的話,要說的士比巴士好,當然是「快」,容易理解,但若反過來說巴士比的士好,我們往往需要想一想才能提出答案,因為我們不是這樣長大的。「快總比慢好」、「執輸慘過敗家」的思考模式已經一早融和在我們共同流著的血裏。
男同學所指的大概是如果兩者養份相同,看電影只需要兩個小時,而看電視劇集動輒三十集,這確實有點「慢」。
然而,大家可曾留意,凡是貼近純粹的藝術,它們都是相對地「慢」的,慢得有點笨,而且無「效率」可言。相同的內容,寫字:10秒即可,書法卻至少需要10分鐘。沖一杯茶喝:10秒即可,展示茶道卻至少10分鐘。「慢」是指空間上的充裕,得以展示技巧、發揮對美的追求。從事藝術需要借助時間的力量幫助我們細緻而深刻地表達所思所感,因此有「效率」的藝術很罕有,「快」往往無法做成深度,而立志做出好的創作更不能求「急」功。
記得《花樣年華》裏張曼玉拿著飯煲在街上走的那幕特別慢,不過十步八步的路程,電影映著街燈、放大她的高跟鞋,又聚焦在她和梁朝偉的影子上,令人覺得時間好像停頓了。這樣的做法在電視劇裏比較少見,由於時間所限,電視劇往往沒有充足的時間給予情節,需要表達的情感未及好好演繹,事情已經交代完畢。電視劇的「快」有時頗嚇人,主角「忽然」做壞事,並且「忽然」發生交通意外,在一句「我很後悔」的話後,四周的人又「忽然」迅速地原諒他,一集完。當然,上面只是一般而言,取的例子也難免參差,就速度來評論,我們也有機會看到劇情一略而過的特技動作電影或如《大長今》般節奏舒緩的電視劇。
我認識的寫作朋友中不少是電影發燒友,每年的電影節都是他們集體瘋狂購票、日夜看電影的好時節,但他們卻甚少追看或談論電視劇,為什麼呢?
最後,回應文學創作課的問題:
「要發掘寫作題材,電影很多時候比電視適合,為什麼呢?」
「它比較慢。」這或許是其中一個我能提供的答案吧。

靈感的迷思
寫作人面對群眾時,經常會碰到這類問題:「您寫了那麼多作品,可否告訴我們有何祕訣?你的靈感從何而來?」長輩、中小學生、街坊們問的都是這問題,而我總是讓他們失望:「其實根本沒有所謂靈感這回事。」上天沒有賜我一道閃電,而我沒有被這道閃電擊中後下筆如泉湧,更沒有一天十萬字的輝煌進度神話。我的作品都是如蝸牛地一字一字的寫或打出來的,作品結集更需要「年」作單位。世界容許被閃電擊中的「靈感」天才存在,但絶大多數作家都不是這樣誕生的。
我們均有觀看魔術表演的經驗,當魔術師換走了明明放在杯下的紅心A時,你想他不過是手快,在觀眾沒有注意到的情況下換走了牌,但大家絶不會覺得他真是神仙或擁有什麼超能力。我五歲的表弟和表妹合力表演套環魔術,可是他們的小手動作做得太慢,因此全家都看出破綻,哈哈大笑。看得見就是很簡單,看不見不過是手快的掩眼法。優秀的魔術師在於他們的手更快、技巧更純熟、更擅於分散觀眾的注意力。
所謂寫作靈感,不過是我們觀察、搜集資料的過程不明顯,或者讀者無從看到。比如坐車的時候你以為我在打瞌睡,其實我在閉目聆聽旁邊師奶們聊天,到了某一天我筆下忽然出現師奶角色,她們的對話我寫得特別流暢、腔調我裝得特別像,而你只讀到我的作品,僅此而已。優秀的作家擁有更敏銳的觀察、更留意細節、更大量地閱讀、更深刻地思考。因此,就算面對著相同的生活環境和體驗,他做到了「靈感」,彷如被天賜閃電擊中的筆下如飛,但其他人沒有。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